项目介绍:仿人机器人属于服务机器人范畴,是外形类人的机器人,在外形和行为设计上模仿人类,具有手部、足部、头部和躯干等,是一种容易获得人类好感、亲近感并能满足情感认同的一种机器人。
相较于其他移动机器人,仿人机器人具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,更适合在人类生活、工作的环境中与人类协同作业,或代替人类工作。它不仅可以在有辐射、粉尘和有毒环境中代替人类作业,而且还将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,比如医疗、护理、家庭服务、娱乐、教育、生物技术、救灾等。
首先,仿人机器人的市场潜力巨大。预计到2025年,全球医疗、增强人体机能、个人和家庭服务、商业服务机器人规模化应用的潜在经济影响每年将达到1.1万亿至3.3万亿美元。到2020年,日本医疗和护理等服务行业的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约2.8万亿日元,是现在的3倍以上。到2035年,日本机器人市场约50%的订单将来自医疗护理、教育、娱乐、家政和物流等服务业领域。
发达国家对仿人机器人高度重视,纷纷制定相关发展战略。2015年1月,日本发布《机器人新战略》;韩国先后出台了《智能机器人促进法》、《智能机器人基本计划》、《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战略》,并于2014年8月,发布了第二个智能机器人开发5年计划。
其次,仿人机器人新产品不断涌现。全球进行仿人机器人研发的国家,目前主要有日本、中国、韩国、法国和美国。仿人机器人产品一般可分为大型仿人机器人、小型仿人机器人和仿真机器人三种。这些产品已实现初步产业化,应用领域较为有限。主要有两大类:一是在商业领域作为接待员或形象代言人,二是在教育领域作为科研开发平台,或在一些公共场合进行机器人文化的展示和宣传。
我国仿人机器人只有不到20年的发展历程,目前已处于世界先进水平,但仍存在不少问题。一是整体技术水平有待提高。在整体功能、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,与日本相比还存在差距,本体机构设计、运动规划、控制等关键技术也有待提高。我国研发的机器人尚不能达到这样的水平。二是精密减速器、伺服电机、伺服驱动器等核心关键零部件长期依赖进口,亟须突破。三是企业参与度低。我国仿人机器人的研发,大都集中在高校或研究机构。
扫描二维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