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事资讯
    INFORMATION
    时光流转中赏鉴中国服饰之魅 ——读《遇见中国服饰艺术》
    Hlj culture list clock
    2022-01-21
    |
    来源:黑龙江日报
    |
    作者:

    《遇见中国服饰艺术》 王渊/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/2021年11月

    □刘小兵

    衣食住行,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物质需求,也是不可或缺的文明标配,其中“衣”排在首位,足见服饰对于人类的重要性。人们生活中常常提及的“人靠衣装,马靠鞍”,说得就是这个道理。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、服装设计与史论研究方向博士王渊所著的《遇见中国服饰艺术》,则试图从中国传统服饰生发开去,穿越茫茫的衣饰演进、发展之路,从而,以丰富的史学性和美学解析,揭示出中国服饰艺术的绚丽面容。

    远古时代,人类为了御寒和遮羞,开始懂得用兽皮或树叶装饰自己,这因此也成为最原始的服装雏形。后来,经过漫长的自然进化,大约在距今25000年的山顶洞人时期,原始人逐步懂得用骨针缝制兽皮,制成了最初的“衣饰”。据考古发现,在距今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,智慧的中国古人,就已经能制作出包含发式、冠帽、衣裳、鞋靴、首饰等全套的复杂服饰了。彼时,人们往往把自己的生活习俗、审美情趣、色彩爱好,以及种种文化心态、宗教观念,都积淀于服饰之中,作者由此阐发说:“随着社会的发展,服饰更是成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,在阶级社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。”最明显的例子,就是夏商时期,宫廷就专门设有管理蚕事的人员;周代对于服饰资料的生产、管理、分配也都非常重视,政府除设有从事服饰资料生产的官工作坊外,还同时配备有管理王室服饰生活资料的官吏,服饰在奴隶社会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。而到了封建社会,服饰的发展更是成为一种礼制,代表着不同的社会等级。作者在书中,先后就夏商至明清时代,帝王穿的冕服、皇后穿的袆衣、朝臣穿的官服等形制和样式,以及平民百姓的日常着装,分别作了详细的介绍。将各代的服饰进行了梳理分类,展现出不同朝代的服饰风尚,并选取了一些代表性的案例,从面料、纹样两方面论述了传统服饰之美。

    有意思的是,古人在制作服饰时,不仅对款式、面料、型制有着严格的要求,对服饰的色彩也比较讲究。特意规定“青、赤、黄、白、黑”是高贵的正色,而像红青色、浅赤色、淡青色、紫色、骝黄色则为间色,间色是卑贱的色彩,只能作为便衣、内衣、服装的内里及平民的服装用色。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,这一理念偏偏被特立独行的齐恒公所打破,他因嗜好紫色,而导致大臣跟风效仿,一时间紫色成为那个时代的“年代秀”,很是风光了一把。即便包括人们最看重的黄色,唐之前,也是各阶层人们都可穿用,但到了唐代,黄色才最终被固化为皇帝服饰的专用色,俨然成了皇权的象征。

    纵观中国服饰,虽然变化多端、制式繁多,但无不与当时的日常生活相适应。比如,汉民族的服装通常比较宽大舒松,这其实与古人追求博雅清逸的生活情趣,有着很大的关联。而游牧民族的服饰则紧窄合体,这与他们喜爱策马奔腾,也是相一致的。值得一提的是,中国服饰自它诞生的那一天起,就不断在发展中演进、演进中发展。最突出的例子,便是赵武灵王引进胡服的样式,促进了汉服的大胆改革。此外,旗袍的横空出世,也有脱胎于清代满族妇女所穿的旗装的影子,这一系列汉服的嬗变,奠定了中国服饰向多元、包容的方向迈进。

    中国服饰不光款式新颖、色彩艳丽,还意蕴着高雅的精神旨趣。特别是古人的服饰,身份等级不同的人,着装绝对有着天壤之别。至于什么季节穿什么样的衣,不同的场合又该着什么样的装,千百年来,一代代沿袭,自然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穿衣逻辑。本书针对这些大众化的服饰问题,一一作了相应的解答。令人印象深刻的是,中国古人很早就有把动植物图像绣在衣饰上的传统,从古代帝王龙袍中的十二章纹样,到文臣武将官服上的仙鹤、麒麟等图案,不仅仅是为了美观,更重要的乃在于,它体现了传统文化在中国服饰上的演绎和递进。这些在书中,作者都给予了补强式的诠释。

    随着时代的发展,如今,中国服饰在与时俱进中,正以成熟、稳重、端庄、大方的形象,款款走进了大众的生活,在给人们带来视觉和心灵双重愉悦的同时,也以美丽优雅的精神质地,迸发出越来越炫目的光彩。

    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主办    技术支持 : 黑龙江新媒体集团有限公司    邮编 : 150000    网站备案 : 黑ICP 备15009298号-1
    Hlj culture ewm

    扫描二维码